2017-05-29

作客故鄉

 

連假四天。週六下午三四點到南庄。在老街上吃過飯,照例去橋頭全家朝聖(-霜淇淋)。瞥見橋頭新開一家小吃店,心想:也許改天也來照顧一下中港溪彼岸的店家,認識一下不同小區的朋友。

 

心繫中港溪彼岸的新店家,下午一兩點來到這個有賣牛肉麵的店。食間,聽見年輕的原住民老闆向年長的客籍老闆發牢騷(狀似抱怨但語氣中隱含著心疼與不忍):頭腦都不清楚,價錢都亂算,起碼虧了一半。新開的小店,作業流程還未上軌道,卻遇上周日蜂擁而入的客人,老闆的焦頭爛額和手忙腳亂可想而知。

 

在南庄外食,吃飯向來不是主要的目的,聽故事才是。飯後,刻意與老闆多聊了兩句,才知老闆為了陪伴年邁的母親,八個月前剛從西班牙火山島回到三灣。陪伴母親之餘,發現尚有許多閒暇時間,故由住南庄的朋友(年輕老闆)幫忙在南庄覓地開店。由於甫開店,所以,還不太進入狀況。年長的老闆說,年輕時跑船,也是長輩轉介,輾轉到了火山島落地生根已二三十年。妻兒都在西班牙,這次專程回來是為了陪伴母親。

 

留戀濃郁的麵湯,隔天我們又去光顧了牛肉麵店。兩位老闆各送我們一道小菜,把肚子裡已經裝了兩杯冰沙的我們撐得半死



2017-04-02

在南庄老屋裡集約圈養光陰是不被允許的

 

2017.3.18 ()

週五晚下南庄,果然爭取到週六上午可探索環境。

往神桌山登山口前行,接續上回中斷的探索。沿途慢行摘聞山芹菜、放生植物、觀察蕨類,走了兩個小時抵達神桌山登山口,因無人帶領且不熟悉路況,先於此打住。回程在重力加速作用下只花一小時回到老街。希望對山林有點小回饋,順手帶了一把被風折拋棄在山上的雨傘和幾支空寶特瓶下山。

 

2017.3.19 ()

夜半醒來有雨聲,心中忖度,好險還有一本書可探索,就又安心睡去。

早上,雨停,地濕。時至九時餘,竟有陽光照進平日陰暗的天井角落。難怪停滯了半年多的桂花突然長高,原來是由南半球北返的陽光未過春分線,所以眷顧了牆邊的綠葉。枇杷也發了新芽。


近中午,Vic從圖館回來,提議北返前再來巡庄一下。到鄰居的店裡簡單用餐,獲贈炒青菜。後沿南庄戲院街上堤防往南走,打算順時間繞一圈新外環道和老街。探索了橋下烏蛇嘴福德寺及河灘菜園等處,帶回兩棵疑似黃藤苗。

 

2017.4.1 ()

昨晚濕冷的雨中來到南庄,夜裡有雨伴眠。醒來聽見雞啼,下一秒才意識到自己身在何處。

今天是一個挺適合在公路上塞車的晴朗日子(祝塞車愉快!)。周遭像個開朗的孩子,淚過水無痕。 

又是我第一個擾動昨夜至今屋裡沉靜空氣的人,一種想要粗放時間去外頭吃草的感覺在心中升起,在南庄老屋裡集約圈養光陰是不被允許的。




2017-02-28

 

如果,生活的內容是一個圓,我想有時要調整圓心,這樣才會更輕鬆自在。

 

雨歇地乾,V主動提議去走走。

巧遇鄰居劉大哥推九個月大的孫女外出散步,同時認識此庄的第二條犬乖乖(而非小黃)。劉大哥曾在台北擔任307/310公車司機,天天經過V家樓下互不相識,33年後V跑到南庄來相識。

續往前走,經過鄰居謝兄的田,向日葵花海持續零星綻放中。V說這是首次得知謝兄的田址。走過筆直的田埂路來到外環道,爬上河堤續往南行。瞥見對岸有土地公廟,旁邊正有一狀似手拿空桶的人影往返於一輛廂型車。憶及昨日瑾提供的線索,決定前往一探究竟。

循農苗庄20指標進入,竟是一處蕭家村世外桃源。由於居高臨下,所以,菜園就在家門前的三合院在此,可一眼看盡老街村落。可謂是前面有東河,後面有山坡的完美居所。

續往前行便到石爺廟。意外發現這個角度可攬盈盈而來的中港溪水…。


回程往另條陌生的路走,看到神棹山步道的告示牌坊,本想淺嚐即止。但為了一探一棟半成屋的究竟,一路深入林中。意外巧遇兩組朋友。其一是一對在空中翱翔的大冠鳩。在讚嘆此處山中也有筆筒樹時,聽聞塔塔引擎聲由遠而近,心想搭便車聽導覽的機會來了,於是放慢腳步..。見到了塔塔本尊,但發現是沒車斗的那一種有點小失望。主人說剛牽著他的鐵牛幫朋友犁完田準備回到對山的家。眼見有在地人帶領探索的機會不可失,不由得地增加了臨時行程。徵得風先生同意,可與其同行。也得知半成屋所在之地占地不到兩分半,是風先生之兄所售出(看來我進到了風家村)

風先生種植咖啡,還在研發階段,尚未上市販售。風先生一邊敘述當地生活的點滴,當我詢及其是否想過搬到山下住時,風先生毫不猶疑地反問說:住在山上比較好吧? (口氣彷彿在說,妳怎麼會問這麼無厘頭的問題) 三人爬上最後一個陡坡,推著鐵牛車的風先生額頭上已掛滿汗珠,前方開始傳來合唱、輪唱交替的狗吠聲..

若非仗著風先生之勢,聽到這種宏亮威武的迎賓聲,我們兩個新住民早夾尾巴竄逃了吧。待見到陣容堅強的迎賓隊伍,1234567…族繁不及備數…。彼時將近中午,風先生力邀入內泡茶,雖然我心中百般願意,但此次連假首日的塞車盛況仍在腦際,為趕早北返,泡茶聊天只能留待下回有緣時。

下山的路上發現,這個山頭正是大冠鳩夫妻停歇的林地,感覺此趟探索的行囊裡有滿滿的收穫。(除了沒留下風先生的電話有點可惜外…改天,要怎麼突破犬軍之防禦而得入啊? 難不成也去借一台塔塔車…)

2017-02-27

 

春節前夕,V親族來訪(1.27~1.28);春節期間O親族來訪(1.30~2.1)。叔嬸把美濃的年味也帶到南庄來了,年過完後的白天,廚房還瀰漫著濃濃的筍乾味。

老屋經過春節期間的熱鬧高峰後,於此濕冷的228假期歸於寧靜。沒帶書來看,遇雨也不便整理植物,忽然覺得踩進了行動真空時區。正想著可以找誰來熱鬧一下,突然瞄到平日不常響的手機心電回應似地有一通未接來電。破例回電去查明來電者時,卻聽到熟悉的聲音。叫出對方名字,還把對方嚇一跳。原因無他,只因為我也正想找她。

 

平日在庄頭庄尾四處遊走時,會發現一些小聚落人家,常常對住在其中的人感到莫名的好奇,這是第三次。因著這通電話,打開了認識屋主的契機。來到東江新村旁山坡上的宅院,座擁南龍圳上游流域的全景視野於眼前開展。難怪學姊學長願意捨天龍,就南龍。

 

民國80-81年間我們在台北曾經是同事,但彼此不相識。20餘年後,卻跑到南庄來相識。所以,好好珍惜身邊的陌生人,因為不知哪一天,不(用與之相)打,也會相識。



2017-01-02

因著女兒想去小七上網、V可以善用小七第二杯咖啡半價,我又成功擺脫獨自清晨去冒險的命運。

在小七吃完早餐,女兒理所當然地問,今天你們要去逛哪裡? 想到南龍圳大東河方向的白日風景還很陌生,就提議V往那邊逛去。

 

V勘查座落道路左側的山徑後,說應該闢建步道,讓遊客在老街之外還有認識這裡的其他選擇。突然,身後傳來一位阿伯的聲音問:你們要去哪裡? 就這樣藉機又聊了起來,跟著老阿伯一路走回家,問東問西也問過去的種種。最後老阿伯回到那個我夜間來訪時曾經好奇的穎川堂小三合院。(這樣,以後我就可以藉故常常跑來這裡東張西望了。) 跟老阿伯說,以前都不太敢往前走,因為附近太多狗了。他再三表示,這裡的狗只會叫不會咬人(是指熟人吧?)…。於是,我們又勇敢地往前挺進了一兩百公尺,算是到洗衫坑水的源頭,也發現一魚梯平台超適合離群索居烤肉玩水。

 

下午,在天井拌土、整理植物,某一個瞬間似乎掉進真空的緩慢時光流中,喚起兒時在阿嬤家正間寢室中的記憶。心中忽然明白,老空間、物件確實會營造緩慢時間流的情境。被緩慢時間流承載的靈魂,由於消耗的精力最少,故可以保留較多的精神過生活。這或許是身處緩慢時間流中的人較容易長壽的緣故。



2017-01-01

 衝著有兩顆南瓜造型洗手間的全家正舉辦咖啡買一送一,清晨意外順利地把V挖起來以去全家喝咖啡吃早餐為名,順道逛了東江新村等先前從河堤北岸南望時可見不可及的地方。

 

邂逅正在教會外頭一邊閒聊一邊以酒當提神咖啡喝的當地住民。憑藉「新年快樂」的通關密語,順勢介入他們的生活與其搭話短聊。

本以為他們是賽夏族,但卻被更正說,住在山丘低樓層的泰雅與住在山丘高樓層的賽夏比鄰而居,語言卻不同。另外,對於本地多數語言客家話,他們會聽,但不會講

與之分享先前拜訪其他原住民部落時,總會遇到「聊天不可得」的風景。他們說,白天部落不會有人影,因為不是去工作(女人?),便是宿醉在家(男人?)…,除非得趕早。(像現在?)  (哈,終於解開心中多年的疑團。)

 

下午造訪了退休後住在田美山間的前輩,他家就坐落在一群夢想中的木屋群中。我最重視的庭院和露臺都很大,山林就近在眼前地環繞在四周。原木散發的天然氣習縈繞室內每個角落,前輩在此潛修佛法,說木屋原想做為精舍用,但目前尚朝該境界前行中。平日多數時間前輩獨居在此,偶而家人會前來同住。

 

山中小木屋中的退休生活曾經是我的想望,但想像中的小木屋不該只有我一人,也不該是鄰居一個星期才來一次的那種。前輩的案例似乎更精確地幫我映射了心中的想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