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8-09

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拼經濟。有些地方是要用來生活的..

熱對流讓幾千公里外赤道太平洋的水分子迅速揪團成行,這個名為蘇迪勒的熱氣旋粗暴地送來遠洋的問候,卻也強人所難地接受它超載水份子的熱情洗禮。

蘇迪勒颱風嚇亂了很多魂,刮壞了很多枝葉,也浸爛很多根,但它意外送來後院鄰地斷落到我牆內青木瓜!

 

xxx

愈來愈相信吸引力法則,也很高興心中勾勒的理想情境,被其他人搶先實踐出來。

聽到僅有幾面之緣的人說出這些話,確實有些意外,彷彿被看穿一般:是什麼機緣下找到這個房子? 有天井很特別…。要是你拆掉這個房子,包你拆完馬上後悔。屋瓦丟棄了很可惜 ..老房子的價值要在10年、20年後才能顯現…

 

r:我自己的老房子也只簡單整理,先無償提供給返鄉年輕人試營幾個月,希望他可以把生意作起來。唯一的條件是,產品一定要結合本地農產品做差異化。

 

訪芳山農吧短聊:你去拜訪過附近的老寮了嗎?! 嗯,已跟他們、雷女糧行聯繫,將陸續與附近同好討論,彼此互補共同營造社區。


期待預見,癮慢遊而夜眠的靈魂將在此獲致舒緩的精神spa 


2015-07-18

擁有一棟老房子--永不落伍的流行

 才轉進巷子就聽見家裏人聲鼎沸。心中想著:這麼多師傅來幫忙啊? ! 這樣離住進來的日子就愈來愈近了。「辛苦啦! 」進門仔細一看,才發現站在客廳門口朝室內聊天的是鄰居廖r。「廖先生好!」廖r:「你記性真好!」 (其實,我是幾週前跟李阿婆惡補的。記住鄰居的姓,是開啟歷史記憶的鑰匙啊!)

 

前人鋪路 後人散步

原來,今日負責大破(拆除)的眾師傅中有廖r小時的玩伴。我加入聊天後,廖r順勢敘舊:以前你家後面是一條田埂路,騎腳踏車經過要會車都有困難。後來鄰舍們才募款跟地主買地,鋪設那條巷道

(搶答)知:當時參加的人,有曾(r回應到:小時稱呼的阿石伯)、李、廖、謝和范屋。廖r..(愣住)。我繼續:「我之前在此尋寶,有翻到募款芳名簿。好在我那時就先帶回台北,不然留在這邊放到今天就全化為烏有了..。」

 

r繼續把無聲的回憶播放出來:「這裡的人很多是從山上搬下來的,山上都有山。曾屋也是,所以,這間屋子裡的所有門窗床板的木料,全部都是從山上取材的。頭擺(以前)電信局後方就是製材廠,大家都把木頭送到那邊去裁切,很方便。」

 

不消一天功夫,舊平台大樑已卸除完畢。比較不捨的是,好端端的大樑和樓梯踏階,為了方便移除只好就地支解。更心痛的是,老鐘,舊籐椅跟衣櫃已經物去樓空,(據師傅說:已經化為灰燼) 這種滅失,難以量計..。但總不能讓無端的悵然繼續放血,只好力圖心海的平靜,隨緣視之。

2015-07-04

後生

 

鄰居廖阿婆散步來到門口:(客語)開始整理屋仔了喔?

O:嘿啊~

廖阿婆:要不要入來喫茶? 以後大家就是鄰舍囉。

O:對啊,以後帶捱姆媽(我母親)來同你打嘴鼓..

廖阿婆:你姆媽伊多歲?

O:同你差不多,今年77了喲。

廖阿婆:按後生(年輕)我今年93歲囉。


2015-06-13

野溪的使者

 都市對鄉村說:請給我來自野地的蛙鳴,讓夜晚擾嚷的噪動沉靜下來。


現代對過去說:請用你悠遠的氛圍,留住吾民放慢的腳步。

2015-06-07

又見炊灶

母親大人乍見這個灶,問我:「既然沒有煮番薯菜來餵豬的需求,也不懂得如何作()年糕,留著大灶作什麼?

 

難道這就是當年年邁的阿嬤將福安家老灶打除,讓位給客廳時的心情寫照嗎既然豬舍已經改建成現代廚房,且阿嬤已經不打算做年糕,所以灶已經功成身退,失去了存在的必要?

 

如果阿嬤知道變大的客廳其實等來利用它的人變少,她還會無辜地忘卻我留灶的叮嚀,豪不遲疑地讓人把灶從我們一家老小的主要生活空間中移除嗎?

 

那些年三爐灶火同時趕工,賣力產出晚餐跟洗澡水的傍晚,灶中飄出孫字輩們搭便火卻烤得過火的地瓜炭香。冬晨早起的孫兒窩到灶口取暖,灶光中也映著烘得暖紅的童頰。難道大人們遲至今日,依舊對過去那些年的冬日一直在安可的日常,毫無知悉嗎?

 

就算我沒有煮地瓜葉養豬的需求、不會炊粿蒸年糕,也一時想不出能怎麼利用這個灶,但當我發現南庄的冬天常常較現居地台北低2-3度時,便打定主意不計代價要修復這個不期而遇的灶。不得不承認,我能跟這個老屋情投意合,這個灶扮演了關鍵的催化作用。

接桂



一個房子 兩篇記憶

讓在那個家中止的故事,在這個家延續下去。

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:昨天離開家的時候,本只打算離開一下下... 。但是,後來的很久以後,突然想起來,自那之後,那個本來的家,已經從日常變成回憶


如果,那個本來的家也可以為新主人提供繼續生命故事的場域,那麼就讓我來Copy在原本的家暫時中止的故事,Paste在這個家延續下去。